佛門里常說,“福人居福地,福地福人居”,一個有福報的人,他無論身處哪里,哪里都是好風水;一個沒有福報的人,他就是住在再好的風水寶地,也是一場徒勞。因為,福報不是求來的,更不是搶來的,福報是自己修來的,只有積攢了足夠的善良與福德,好運才會常來光顧。
在佛家看來,有一種方式增福消業(yè)最快。這種方式就是孝順父母。孝順父母乃世間最大的福田,與其遠行燒功利之香,不如在家好好侍奉父母。佛說,在這個世界上,最大的善,不會大過于孝;最大的惡,不會大過于不孝。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,他的心是不善的,和佛心是背道而馳的,故而拜再多的佛、燒再高的香,也難以得到加持
佛曾經(jīng)對弟子阿難說過,“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,以慈心孝順供養(yǎng)父母,這個功德殊勝難量”。不可否認,在我們生活中許多人一心只想著自己如何過得順心如意,到寺院拜佛許愿,也只是急功近利,一心只想著自己如何升官發(fā)財,絲毫沒有想到其實真正的菩薩就在我們身邊。
俗話說,“相由心生”,一個人是否有福報,其實是寫在臉上的。一個孝順的人,他的內(nèi)心是柔順的、慈愛的,就如佛菩薩那般慈悲喜舍、悲憫眾生。而一個不孝順的人,他的面目是令人憎惡的,他的言行是令人發(fā)指的,他的心更是冰冷、無情的。這種人再努力,也是沒有什么福報的人。反而,一個懂得孝順并在實際行動上做到的人,即便他現(xiàn)在沒有什么成就,殊不知,他的厚福還在后邊呢
在佛門里常說,人生是一個了緣的過程,所謂無緣不聚、無債不來,這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因果。我們不管是為人父母,還是為人子女,父母和孩子的緣分要么是來還債的,要么是來要債的,相互拖欠,故而此生相遇,成為父母子女。佛說:若沒有佛,好好侍奉父母,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,父母是三界內(nèi)的最大勝福田。
所以,無論父母是否給過我們富余的生活,是否讓我們吃穿不愁,我們都應(yīng)該此生感恩父母,感恩父母辛苦把我們生下來,感恩父母含辛茹苦養(yǎng)育教導(dǎo)之恩。就如《三世因果》歌里寫的那樣,“今生聾啞為何因?前世惡口罵雙親”,“若是因果無感應(yīng),目連救母為何因”。
那有人就說了,我的父母從小沒有給過我好的生活條件,讓我吃了許多苦,也沒有給過我幸福的童年,甚至常常對我暴力相向,我現(xiàn)在的成就也都是我自己的努力得來的,與父母沒什么關(guān)系。因此覺得父母未曾對自己有多大的恩,自己也就沒有必要回報他們。這是大錯特錯的。
老話說得好,“百善孝為先”,縱然父母言行有失,我們也不應(yīng)該去責難他們,父母把我們生下來已是對我們最大的恩。至于后來自己是享福還是受苦,難道不是自己的因緣果報嗎?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后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不論父母是對是錯,我們都不應(yīng)該心生厭棄,而是應(yīng)該曉之以理,動之以情,以孝心溫暖他們。
佛教慈悲為懷,最重視孝順。我們在一些影視劇中也可以看到,凡是那些不孝順父母,甚至對父母惡言惡行相向的人,他的惡報就在眼前。你看佛教四大菩薩中以“大愿”和“大孝”聞名著稱的地藏菩薩,曾在無量劫以前,救度過幾世母親,令母親離苦生天,得究竟常樂。
在佛門功德回向偈里有這樣一首偈子:愿以此功德,莊嚴佛凈土;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;若有見聞?wù)撸ぐl(fā)菩提心;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其中,“上報四重恩”指的分別是父恩、母恩、佛恩、僧恩。孝順除了以物質(zhì)供養(yǎng)父母,以精神陪伴父母,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就是讓他們學(xué)佛,所謂“佛法難聞”,一個人此生若能聽經(jīng)聞法,實在是具有大福報。
“佛法難聞今已聞,人身難得今已得;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”?如果你此生有幸聞到佛法,善根福德具足,能做到覺悟人生、奉獻人生,自覺覺他、精進修行,并將正信佛法弘揚給父母、他人,從而使其聞法、修身,得到度化而明心見性,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。南無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