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父慈母悲 報恩孝親》 因果事例篇 人有孝心,老虎見到也不傷害

孝順的人頭上有靈光,老虎見到不敢吃

 

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母張太夫人,雇了一位燒飯的張嬸。以下是這位張嬸親見親聞所講的事實:

我的家鄉,有一個窮人外出討乞。他走了半天,在傍晚時分,感覺迷了路。但見石徑崎嶇,云陰灰暗,不知所從。只得坐在枯樹下,等待天亮以后再走。忽見一個人從樹林里出來,后面有三四個隨從,一個個都高大偉岸。討乞人心中害怕,立刻跪下求情。那個人同情的說:“你莫害怕,我不會拿你。我是專管老虎的虎神,現在來為眾虎調配食物。待一會兒,虎吃了人,你收下那人的衣物,足可維持生活。”

虎神講完話,就長嘯一聲,許多老虎便跑來集合聽命。虎神對眾虎所講的話,討乞人當時完全沒有聽懂。后來眾虎散去,只剩下一只虎伏在草叢里。

一會兒,有個挑擔子的男人過來,這只虎一躍而起,正要向他撲去,卻又立刻轉身回避。那個挑擔人,趕緊跑掉了。

又過了一會兒,走來一個婦女,那只虎便迅速出來,把她吃掉了。虎神從那個婦女剩下的衣服中,取出若干金錢,交給這位討乞人,并對他解釋道:“虎不吃人,只吃禽獸。它吃的人,是徒具人形而無人性者,大抵人良心尚存,其頭頂上必有靈光。虎見到靈光,絕不施暴。人若天良全滅,他頭上就會靈光盡失,即與禽獸無異,虎才會得而食之。剛才那個挑擔的男人,雖然兇暴無理,但他還能贍養他的寡嫂和孤侄,使他們母子不受饑寒。就是因此一念之善,靈光雖小如彈丸,虎見到了這點靈光,也回避不敢吃他。后來的那個婦人,拋棄其丈夫而與他人私嫁。并虐待后夫前妻之子,經常毒打這孩子,使其體無完膚,更盜后夫之金,給她自己的女兒,所以她頭上靈光全無,虎便吃了她。剛才我從她衣袋里拿出來的金錢,就是她偷來的。虎見到了這種徒具人形而無良心的人,絕不會放過他們。你孝養繼母,能把有限的食物,首先奉養繼母,你頭上靈光有一尺多高。所以我才幫助你。不是你跪拜哀求我的結果。你應繼續勤修善業,將來還有后福。”

虎神講完話后,又指給了他回家的路。這位討乞人,走了一天一夜,終于回到家中。當時聽到這件事的人很多,有不少人就變得善良起來。(來源于:《閱微草堂筆記》)

 

誠孝感頑虎,拜虎崗的來歷

 

明朝洪武年間,江西省進賢縣里,有一位名叫包實夫的讀書人。他對父母親非常的孝順,每天必定晨昏定省、噓寒問暖。平常,他除了幫忙操作家事外,為了讓父母的生活可以過得更寬裕些,每天都得翻越一座山崗,到離家十多里外的私塾去教書。他們一家人父慈子孝,其樂融融,令人好不羨慕!

有一天,包實夫仍像平常一樣,到私塾里授課。當他授完課,在返家的途中,突然從路旁的林子里,竄出一只大老虎來。嚇得他大叫:“救-救-救命啊!救命啊!……”老虎來勢匈匈地吼著撲過來,實夫驚慌的側身往后倒,結果被老虎咬著衣服,將他一把拖入林中。

包實夫沿途拼命掙扎,一邊大喊著救命,剛巧被一位樵夫看見,立即飛奔去求救。而實夫這邊,當他被拖入林中時,在慌亂中,由于緊抱著一棵樹干掙扎,被老虎扯破衣服,而摔倒在地上,眼看著已一步一步接近死亡的邊緣。

這時,包實夫想到了年邁的雙親,不禁淚流滿面。突然地,他鼓起了勇氣,正視逼近眼前的老虎,跪在地上對它說:“老虎啊!我讓你吃了,就算是我前世欠你的,命該如此,我不怨你。但是我年老的爹娘,以后叫誰來奉養呢?”他一再的叩頭說:“為了能讓爹娘終養天年,求求你放了我吧!……”

說也奇怪,就在這時候,老虎居然徐徐的蹲下來,聚精會神的聽他說話。包實夫卻以為老虎又蓄勢要撲過來,嚇得他只一味地叩頭,求老虎體諒他年老的父母,而放了他。又過了好一會兒,老虎突然起身,低吼了一聲,好似答應他的請求,隨即就轉身走了,只留下包實夫還昏昏沉沉的一直在磕頭,求老虎放了他。

這時,樵夫正帶了一群人,有的拿刀執斧,有的拐杖帶棍,飛也似的趕來,當他們沖入樹林,只瞧見包實夫一個人跪在地上叩拜,身旁已不老虎的身影,只留下滿地凌亂的老虎的腳印,都訝異得不得了。大家先急急的圍住實夫,然后又循著老虎的足跡,四下又徹底搜查了一下,確定老虎已經走了,這才七嘴八舌的詢問他。

于是包實夫便把剛才的經過情形,一五一十的告訴大家。眾人聽了,對包實夫跪地拜老虎的事,都嘖嘖稱奇,也都一致贊賞包實夫,認為是他的孝心,感動了老虎所致。后來,當地的鄉人就稱該地為“拜虎崗”,用來紀念這位孝子的行跡。

有詩曰:君子死生由上蒼,臨危只憶老高堂,實夫誠孝感頑虎,青史留名拜虎崗。(來源于:《廿五史》明史)


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依悲母教承順無違,諸天護念,福樂無盡。如是男女,即名尊貴天人種類,或是菩薩為度眾生,現為男女饒益父母。

——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

溫馨提示:方向鍵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頁,上下(↑ ↓)上下滾動。

發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