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摘自:《家庭百科報》 2011年11月25日
《百孝篇》有言:福祿皆由孝字得,天將孝子另眼觀。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。在河北省青縣,有一位孝子張強,現在天津經營鋼材生意,是兩家公司的董事長。
這位孝子出身貧寒,他從500元起家。七八年的時間,他在商界贏得了一片天地。在生意圈內,他是一位出名的孝子,時常親自開著奔馳車,帶著精神有問題的母親,出外洽談業務。
帶著有病的老母親談業務
張強今年38歲,是河北省青縣金牛鎮打虎莊村走出的青年企業家,經營鋼材,天津和青縣各有一個公司,在業內很有名氣。金牛鎮一帶,有多家鋼材加工企業,張強就是從這里起家的,他經常回來,洽談業務。客戶們熟悉他,更熟悉他的老母親,每當他開著車帶著老母親,客戶們都格外熱情。張強總是樂呵呵地攙著母親小心行走。
老母親今年74歲,患有小腦萎縮癥,不過看起來很慈祥,見了人都喊“兒”,一點也不見外,常嘮叨起過去的苦難,總惹得自己和他人掉淚,張強就在一邊笑著勸:“娘,咱這不是過好了嘛,不說這個,不想這個。”
張強介紹,老人的小腦萎縮癥已經有十多年了,開始沒有這么厲害,后來發展到見雞追雞,見狗追狗,明明孩子在家,還要四處去找;錢包、信用卡什么的,常讓老人給藏起來,一會兒又忘了藏哪兒了。“就怕她出走,如果自己出去就回不來了;也怕她犯病,犯了病,除了我,誰也不認識,有時候見了孫子喊大兄弟,見了媳婦喊大妹子。”張強告訴記者。
老人有時會出現一些幻覺,比如看電視,會把電視里的人都當成現實中的人,一次看《能人馮天貴》,以為電視里的壞人都到自己家里來了,氣得大罵“王八羔子”,家里人除了張強,誰也勸不住。

朋友聚會,更多時候張強總是忙著照顧母親。時間久了,了解張
強的朋友不僅不會因他的“疏忽”怪罪,反而對他多了幾分敬重
張強在天津家中為老人請了保姆,保姆與老人處得很好,但張強只要出外,就帶上老人,怕老人在家里犯病。保姆每周放假一天,張強就帶著老人上班,也為了陪她散心,有張強陪伴,老人就安靜,很少犯病。
老母親是他事業的“福星”
《百孝篇》上說,“孝子貧窮終能好”,張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。他的出身非常貧寒。
中學畢業后張強賣過汽水、彈過棉花、當過裝卸工,與朋友聯營過加油站,結果賠了錢。十年前進入本地一家鋼廠跑業務。那時,廠里規定,只給每個新業務員發500元經費,有了業務掙提成,沒有業務就回家。
就從這500元起家,張強投身商海。開始,連手機都買不起,就別談自己有車了,他坐過貨車,坐過三馬子車,憑著誠實和勤奮,張強慢慢在這一行站住了腳。
當時每次出去,不論自己回來多晚,都看見母親站在大道邊打著手電等自己,冬天更是如此。一個朋友曾跟著回家,被感動得落了淚,“有個老娘在家惦記著多好啊”。

母親愿意坐張強的汽車在城市“兜風”。張強告訴記者,
每次母親坐上他的車,就格外滿足,他心中則格外踏實
但從那開始,張強為了不讓母親等得太久,盡量早回家,晚上有應酬能推掉就推掉。
后來老母親的病越來越重,時常失憶,張強和妻子都很擔心,怕家里一沒有了人,母親走出去,就回不來了。兩個人輪班在家照顧她。但兩個人都有工作,家境當時還不是太好,要蓋房子,要養孩子,壓力很大,于是張強就決定:出外跑業務時就把母親帶上。他跟母親商量,老人也愿意,跟著兒子四處走,她絕對安心。
開始帶著老人去聯系客戶,張強心里也不安,怕給對方添麻煩,然而,沒有想到,老母親卻成了他事業上的“福星”。
一次,他帶著老母親來到保定市的清苑縣,跟當地一個姓王的大老板談業務,開始他也沒有信心,因為自己在商界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。見張強帶了母親來,第一次見面的王老板很詫異,問起緣由,王老板肅然起敬:“沖你對母親這一片孝心,也沖你這踏實勁兒,買賣我跟你做了!”從此,王老板成了張強穩定的合作伙伴。這些年,他們合作了幾千萬的業務。
帶著母親談業務,沒想到所到之處,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和尊敬,業務出奇地順利。幾年下來,張強的事業順風順水,開了兩個公司,有了豐厚的資產,買了奔馳車,但為了母親,張強堅持自己開車。
朋友說,不孝的人不敢跟張強往一塊坐
張強說,開始也怕別人說我“做秀”,但實在是沒有辦法。如果有辦法讓老人在家好好養著,我一定不讓她跟我出來,我也怕她辛苦。
兩個姐姐也很孝順,怕張強辛苦,也想接老人家住。張強說:“娘跟我跟慣了,就在我這里吧,你們想咱娘了,就過來看看,住幾天。”

張強為了老人晚上能睡一個安穩覺,每天都要
用專門為老人購買的洗腳桶,親自為母親洗腳
張強朋友越來越多,人脈越來越廣。他有兩句口頭禪對員工講:不孝交不下朋友,沒有朋友做不成買賣。出來和客戶一起吃飯,熟悉或不熟悉的客戶,一定要請老太太坐上座,席間張強大多在伺候老人吃飯,看得大家心熱眼熱。
老太太有清醒的時候,常對別人說:“看,就我這個傻娘,兒還挺把俺當人。”老人有時夜里犯病,張強就整夜不睡,陪著老人。前一陣她大小便失禁,張強就帶了尿不濕,像伺候一個孩子一樣伺候老人。
張強帶著母親談業務,出席各種場合,在天津的業內商圈里大家都知道,一個朋友說:“張哥,不孝的人不敢跟你往一塊坐。你知道大家為什么愿意跟你做業務嗎?都是因為你是孝子,信任你的人品。”
2006年,老母親忽然想去看“泰山奶奶”,張強放下業務,和父親、兩個姐姐陪著母親去了泰山,老太太不坐索道,說暈,張強就背著老人一步一步走上泰山頂,游客們旁邊見了,都豎起大拇指。
父母恩德重如山,知恩報恩不忘本
張強說,老母親一輩子太不容易了,現在她老了,有病了,我們一定要讓她有個幸福的晚年。
張強回憶,母親年輕時日子過得很苦,他很小的時候,父親就出遠門做工了,一年難得回來。母親在家伺候奶奶,奶奶規矩大,脾氣不好,母親百依百順,將婆婆伺候得無微不至。母親除了家務,還要干著男子的活計,撐起了一個家。
張強還有兩個姐姐,生大姐后,不出滿月,母親就踩著冰碴去水里插秧種水稻;生了二姐,家里窮得只吃了幾天的雞蛋;“三年自然災害”時,老人和幾個娘家兄弟一路走著去山東換地瓜干……每每提到母親的辛勞,張強總要哭一場。

張強帶著母親參加朋友聚會,酒店臺階太高,他將母親背進酒店
張強的父親,退休后回到青縣。父親75歲,身體非常結實,但是張強想:如果讓父親每天伺候母親飲食起居,怕把父親累壞了。張強接走母親后,父親每天鍛煉、看報,日子過得輕松起來,張強每日都保持和父親電話聯系。不論多忙,每周他都拉著母親和妻兒來青縣縣城跟父親團聚一次。
張強說,老父親一生正直,不欠人錢,不欠人情,別人有恩,一定要報答,給我教益很多。
當年他開加油站,父親來看,正趕上有人要賬,他一時給不了,人家很著急,父親就對他說:“這買賣能干嗎?干不了你就別干,趕緊把人家錢給湊上。”之后,張強千方百計把欠款湊齊,就把加油站轉手了,去打工做苦力。
父親的教育影響了他:再困難也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好人。
真心為善是真孝,萬善都在孝里邊
張強常感嘆,有今天,全靠父母從小的養育,他們教給我的品德是一生用不完的財富。
張強有一個多年好友,天津大港人,是他剛剛開公司時認識的,這個朋友來調貨,當時貨款差一萬五,對方說,我能拉走嗎?

每年春秋,張強的母親都要輸一些活血舒血的藥物,每次輸液都在家
里進行,學醫的媳婦段永梅心細如針地給老人輸液,張強則忙著當幫手
張強說:“大哥,你幾十萬都給我了,我還不放心你嗎?”于是,這位大哥拉了貨去,過后讓送貨的車捎回了一萬,沒想到,隔了一天,又給張強的賬上打了一萬五。張強想,肯定是錯了,這錢絕對要打回去,但打電話給對方,對方說沒錯。張強堅持要他仔細查賬,并把多余貨款退了回去。結果,是這位朋友的妻子記錯了。就這么一件小事,雙方成了鐵桿兒的好友和長期貿易伙伴。
經常在路上跑車,張強遇到車禍必幫,成了習慣。他還救過一個孩子的命,事后常有人問他:“你不怕惹麻煩嗎?”張強說:“只有救了,心里才沒有麻煩,不救,覺得是一輩子的虧欠。”
他常說,一個商人,光知掙錢,對不起社會。人生短暫,一個人天天做好事,又能做多少?錢財如水,越向外舍,越往里流,越向里摟,越往外流。
汶川地震、玉樹地震、舟曲泥石流,張強都慷慨捐資,村里修路他帶頭捐款,村里的特困戶他長年接濟。每年正月廿二,他都回村小學,送學習用品,救濟貧困生。現如今,他還與十三個貧困生結著對子。
張強說,除了在物質生活上幫扶孩子,還要給孩子們上一堂課,告訴他們:孝親不能等,做好事不能等。
張強每次拉母親回村,孩子們隔老遠就奔過來,喊叔叔,喊奶奶。母親高興,他也高興。
張強的妻子很賢惠,一直支持他做好事。開始,兩口子約定,做好事不外說,后來想開了,學習陳光標,做好事讓人知道,為了影響社會風氣。
他說,一個商人,一身的銅臭氣是最大的失敗。
張強事業發達以后,仍一如既往,謙卑自好,絕不沾染惡習。他常說,做壞事,讓父母蒙羞,就不是孝子。為了應酬客戶,他只保留了一個嗜好,那就是唱歌。他嗓子好,最愛唱的歌是閻維文的《母親》、劉和剛的《父親》,每每都唱得自己哭,客戶和朋友也哭。
他影響了許多朋友,原來脾氣不好的,生意忙得顧不上家的,現在都變孝順了。
老母親是我們全家的保護神
張強常說,孝順父母是一個人的責任,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有母親跟在身邊,他的事業順風順水,每天如同暖陽在側,感覺著為人子的快樂。有母親在,還讓他有了一次死里逃生的經歷。
那是一場大雪之后,他開車從青縣看望了父親回來,車上坐著母親和妻兒。走到天津外環路上,為了躲避前面突然出現的一輛車,他扭動方向盤,車在冰面上打滑,向路邊的溝沿滑去,失去了控制!他嚇得身冒冷汗,妻兒驚恐不已,眼看車就要翻到路邊的深溝里,翻下去就是車毀人亡!但沒有想到,車滑到溝沿邊,突然停了,距離溝沿只有幾厘米!
全家人嚇得說不出話來,只有老母親好像在看一場游戲,一直樂呵呵的。張強事后對孩子說,你奶奶是我們全家的保護神啊!

給母親穿鞋時張強一點也不像開奔馳的大老板
孝順能生孝順子,孝順子弟必明賢
張強兩個兒子,一個13歲,一個11歲,都很懂事。張強說,我們也沒有怎么教育他們,我們平常做的,孩子們都看在眼里,記在心上。母親犯病,孩子們沒有不耐煩的時候,沒有沖奶奶發脾氣的時候,都是耐心地哄奶奶,安慰奶奶,家里有好吃的,不用說,孩子們都是先送到奶奶嘴里。
一次帶著母親和兩個兒子出去聯系客戶,中途在河北任丘一家小飯館吃飯。那時兩個兒子還小,站在凳子上給奶奶喂飯,老板感動不已,非要免了他們的飯費,離開時,老板站在門外目送了好遠。
今年春節,大兒子對張強說:“爸爸,我想把壓歲錢捐給災區的小朋友們行嗎?”張強高興極了,連夸孩子有出息。
對員工,張強沒有老板的架子,員工的父母家中有事,公司出錢,大家集體看望。每個員工父母、家庭他都惦記著,關照著,他常說,在一起就是兄弟姐妹,大家的父母也是我的父母。
一個新來的員工在電話里對父母發火,張強聽到了,馬上教育他,幾句話,說得這個年輕人眼含淚花,如今這個員工非常孝順。多年來,他公司的員工一直很穩定,沒有跳槽的,大家都愿意跟著張強干,在他們眼里,張強是領導,是兄長,也是老師。
張強孝順母親的事跡被青縣縣委宣傳部發現,經推薦、評選,成為中央文明辦今年8月份的“中國好人”,成了當地的名人。開始,張強有些躲避媒體,總認為自己做的事是本分,不值得張揚。后來,當他看到,有許多人因為自己的事跡受了感動,回去孝順自己的父母,就開始配合記者。他說,愿意用自己的故事帶給大家一點啟發,人人都有孝心,只要都明白了為人之道,將孝心開啟出來,人人都是孝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