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的時候,有一個女子名叫菊花,在她七歲的時候,被后母偷偷地賣到了一個富貴的人家,并且騙她的父親說女兒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,父親聽到女兒失蹤的消息,心急如焚,四處尋找女兒的蹤影,但都沒有找到,父親痛失愛女,非常傷心,哭瞎了雙眼。
過了幾年之后,菊花和她的父親恰巧在一戶人家相遇,父女二人悲喜交加,抱頭痛哭。父親家境貧寒,又上了年紀,菊花并沒有留戀富貴人家的生活,而是馬上辭別了主人,跟隨父親回到家里。
父親得知女兒當年是被后母所賣,在女兒失而復得的喜悅之余,痛恨后妻的無情與卑劣,一氣之下,作出決定要將后妻逐出家門,菊花得知父親要將后母趕出家門的決定后,馬上走到父親面前,懇求道:“沒有母親當年把我送進富貴的人家,這么多年我便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,我心中一直想著要報答母親的這份恩情”。
《弟子規》云:“恩欲報,怨欲忘,報怨短,報恩長”。菊花正是這種沒有絲毫的怨心,雖然自己飽嘗了與家人分離的痛苦,但她更希望看到一家人和睦相處。所以她接著對父親說:“如今我回來了,而讓母親一個人離去,我又怎么能安心呢”,“親愛我,孝何難,親憎我,孝方賢。”菊花這一份至誠的孝心,感動了父親,后母沒有被逐出家門。
父親年老沒有兒子,家境貧寒,過世之后,后母的生活就全靠菊花照料,菊花非常孝順,后母不能行走了,菊花就背著后母走,后母過世后,菊花為后母守孝,盡心盡力。
后來,菊花到富人家中做工,依然盡職盡責,《孝經》云:“愛親者不敢惡于人,敬親者不敢慢于人”,恪守孝道的菊花不僅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,還耐心地勸導比自己年幼的女仆,做事要忠誠、勤儉,遇到不接受或辱罵她的人,她都不與計較;遇到勞苦的事,她都會搶著做;對待她女仆的孩子,她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盡心盡力的照顧。
菊花能做到孝悌,我們也能。因為我們天性中都有一顆至善至慈的愛心,我們要以菊花為榜樣,真正盡到孝親順親的本分,必定能締造幸福美滿的家庭,繼而再將這份孝擴大到我們周遭的人、事、物。任何的沖突對立都會冰釋消融。這至孝的大愛孕育出的是上下無怨,人人和睦的和諧社會。
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,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。
——伊索克拉底(古希臘·教育家)